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本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实现建筑行业碳中和目标,建筑企业也在行动
作者:发布日期:2022-11-06点击数: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1870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气候变化,你需要知道两个数字:第一个是510亿,第二个是0

这是比尔·盖茨在他的新著作《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这本书中的第一句话。510亿是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大致吨数,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境况。 “0”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要想阻止全球变暖,我们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这些影响是非常糟糕的。有多糟糕?2022年的夏季,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欧洲温度达到48.8摄氏度;西班牙因超高温而死亡的人数是2021年的4倍;北极以4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在变暖。中国的供电大省四川也因为今年夏天的持续高温干旱,缺少降雨,河流干涸,用电负荷持续超载等因素,导致水力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7月份以来,四川水发电量由同期约9.0亿千瓦时/天,下降至约4.5亿千瓦时/天,省内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实行限电,工厂被迫停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6
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定为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须在2030年之前减少43%。在我国,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1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比重50.6%,其中80%的碳排放产生在建筑使用阶段。

01

双碳目标的战略地位为何重要?

大会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这段话是中央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战略部署,显示中国在 “双碳目标” 的达成上立场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双碳目标” 是中国未来五十年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双碳目标的必要性,绝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么简单。它的战略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一直以来,欧洲、日本等国是气候谈判的主要推动者,因为它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减排技术又非常发达,大力主张减排。但欧盟主导碳中和,实质上是希望制约美元,摆脱石油美元体系;同时通过“碳总量限制” ,打击、收割发展中国家。

当然,中国已然在碳实力上一骑绝尘,不仅不会成为被 “收割” 的对象,还会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在努力完成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之外,帮助更多的气候脆弱国家打造绿色低碳且安全的经济体系。

碳实力体现在两个维度:从碳排放来看,2019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量的 28%,是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因此中国承诺在达到碳达峰后,用 30 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从减排来看,中国有减排技术,并且由于制造业的超大规模性,减排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也是具有规模效益的。

能排又能减,兼具这两种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在双碳战略上怎么赢?我们的超大规模以及零碳、减碳技术,将会作为重要的筹码,在大国博弈中占得先机。

02

螺旋上升的零碳之路

2020
9 22 日,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并在其后至今的两年多时间当中,在不同场合频频谈及 “双碳” 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这一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指引。

2021
9 22 日,在 “双碳” 目标被提出满一年的日子,国务院正式发布了 “1+N” 政策体系中的 “1”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

2021
11 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6 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上,近 200 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延续了 “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准以上 1.5 摄氏度之内” 的目标,并首次承诺将逐渐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

2021
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

在以上政策的指引下,相关细化政策的逐步开发与落地,为企业的脱碳工作和战略制定提供了指引,“碳” 议题和相关市场在国内迅速升温。


可以说,2021 年是中国的 “碳中和” 元年。

但是,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们应该能发现,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一系列 “反向操作” ,似乎正在背离 “碳中和” 的长远目标。


2022
8 4 日,德国下议院撤销了 “在 2035 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 的法案,允许可再生能源、天然气进口、以及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一齐进入电力市场。法国将在今年冬天重开圣阿沃尔德 3 月关闭的火电厂;奥地利总理已宣布重启在梅拉赫区的火电厂;荷兰能源部长宣布内阁将修改法律,解除对本国火力电厂 35% 容量运行限制……

面向碳中和的愿景,旧的均衡正在被打破,“零碳之路” 不大可能是线性的,更有可能呈现出一条 “动态” 的零碳路径,一条反应出政策、地区、行业、企业等多个相关方之间博弈与磨合的 “折线” 。

03

建筑行业碳排放现状


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增速在 2014 年出现转折,年均增速从此前的 7.6% 下降到此后的 1.2%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在 2021 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6%,建筑业是妥妥的碳排放大户。

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27.7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8%,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1.00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1.0%,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3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1.6%


虽然建筑施工环节碳排放量较低,但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先进程度、建造方式以及建造手段均会影响全寿命期其他阶段的碳排放量,所以这一环节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04


建筑低碳运维解决方案不能依靠缝缝补补


为了完成8年之后“碳达峰”的国家战略任务,数字技术正开始成为用来衡量和监控建筑行业碳减排成效的重要手段,比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资源的使用,降低建筑运维碳排放,以及使循环经济成为可能。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也将是构建下一代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多年来,建筑能耗管理之所以困难重重,除了建筑寿命周期长,节能改造难度大等老问题以外,还有行业技术及标准尚处初级阶段,技术实施及节能指标不统一等新问题。商业建筑因需要支持办公、商业、娱乐等场景,其建筑结构非常复杂,用电量大,其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的10%,是主要的电力能源消耗端,其中空调、照明、电梯、现代化办公和信息机房等领域的电力消耗为关键排放源。



在过去十年,经过互联网对建筑运维的基建改造,大部分商业建筑已实现办公自动化、安保自动化、防火自动化管理。但因为早期相关技术的局限性,功能集成度低,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后台管理系统互不兼容,缺乏物联网总体架构理念,维护管理成本高,推行起来阻力较大。



另外,因不具备智能化基础架构,系统运营效率低,故障率和能耗高,且缺乏对水、电、暖等有效的数据监测手段,无法制定节能减排策略,造成无效能源损耗。同时,各系统设计界面不够全面、清晰,更无法呈现综合协同管理状态,经常出现监测遗漏等情况,无法达到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建筑节能降耗是一项动态管理,需要在大数据基础上,逐步计算出合理的水、电、暖基础负荷阈值,进行实时监测负荷,预测不同场景的峰值负荷并采取控制措施。运用单一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无法实现以上目的。

05

建筑企业亦在行动



就如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从 “碳” 的视角出发,所有行业也注定将被重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建筑行业的减碳、管碳,只考虑技术层面是不够的。由于碳排放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特别属性,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也将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更早到来,催生建筑企业向城市整体绿色低碳服务商转型,赋予建筑企业新的使命。



作为建筑业绿色转型重要实施载体,近期各大建筑央企积极响应绿色低碳发展,从各自领域促进减碳。



比如,中国交建将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印发《中国交建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统计报表》,对 CO2 排放量进行统计分析,全力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中铁在 2021 年订立了万元营业收入 CO2 排放同比下降 3.89% 等目标。中能建聚焦 “双碳” ,组建了 “30·60” 研究院、氢能公司等专门机构,加快氢能、储能成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程。中国建筑依托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成立战略研究院双碳分院,致力于成为双碳研究引领者,聚焦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聚焦 “高端引领+技术服务+产品开发” ,构建了一整套中建生态环境模式的城市双碳建设实施一揽子解决方案。


中建生态环境城市双碳建设实施技术路线



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表达碳排放管理的承诺,今年,中国核建、中材国际等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需要基于在碳中和行动中不同的关注点,明确碳中和工作覆盖的主要内容,并为确保实施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寻求外部专业的咨询机构,了解企业中短长期的碳中和目标、行动路径和落地举措。


企业碳管理体系



中国的崛起极大地降低了全球不平等、彻底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全世界贫困人口从 1981 年的 19 亿下降为 2015 年的 7 亿,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的双碳进程也同样预示着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次伟大颠覆。



也许建筑行业一直在等待的终极变革,就蕴藏在碳中和对于传统产业的冲击之中。



文章来源: 和君咨询,通向碳中和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1870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