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本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半月谈》:职教变革,步子更大一些
作者:双高办公室发布日期:2021-02-16点击数:

职教变革,步子更大一些

发布时间:2020-02-28信息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4期

刚刚过去的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变革步伐加快,出现了不少积极变化。我们惊喜之余,也要仔细审视:日新又新的职业教育变革,步子如何更大一些,更稳一些?

职业教育是否依然“低人一等”?

1990年出生的满浩洋,27岁成为宁波银行一级支行副行长,他的母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建校以来共培育了5000位银行行长;00后职教生顾敏辉,曾经是沉迷网吧的问题少年,如今,他痴迷于工业机器人制造,许多企业抛来橄榄枝……在浙江372所职业院校、35.3万名在校职教生中,满浩洋、顾敏辉这样的毕业生已不是个例。

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虽不能说职校已经走上坦途,但路旁的风景已经逐渐改变。有不少地方,已开始重视给职业教育制度性支撑,让职业教育在世人心中从“输在起跑线”上的无奈另途,逐步变为通向辉煌的不同可能。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正在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并非不同的教育层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身份。”湖北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校长查筠说,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实实在在为职业教育打下一剂“强心针”。

职业教育如何适配产业变革?

职业教育虽然转入“快车道”,但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问题仍难以彻底解决。

一方面,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彼此依存度不高,更谈不到协同发展、良性互动。规模以上企业愿意开展校企合作者甚少,成效也不够稳定。

如何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专家建议,支持企业在学校设立二级产业学院、特色学院以及企业工作室、研发基地、双创基地等,有条件者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发挥董事会管理运行机制的优势,更加灵活地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地区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搭建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共享平台,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专家建言的聚焦所在。此外,还可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中提炼制度建设经验,形成法规条款及常态化评价机制,为校企双方提供更明确的行动指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马晓明认为,应建立职业教育“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将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标准对接起来。从课程、师资到专业、平台,进而到认证证书的开发,多维度共建才能让“共育人才”真正成为可能。

职业教育提振信心还缺什么?

直面短板,职业教育当从何发力提振信心?专家认为,核心在于持续破除职业教育招生就业、产教融合、经费投入保障乃至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如何在政府管理与院校办学间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主动性?多个省份的实践充分证明,必须构建稳定的基本支出保障制度,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奖补机制,强化以专业为核心导向的支持体系,完善以项目工程为引领的激励机制。

在职教领域,“名师出高徒”绝非浪得虚名,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破解“招收好老师难,让他们留下来更难”的痼疾。职业教育界多次呼吁,要为职校招聘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在招录办法上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优先录用能胜任专业技能教学的实操人才,不能以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职业学校的老师。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正由培养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向产业链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转变。除培养专业技能外,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职校要思考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 俞菀 廖君 王莹 吴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