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晒”党建品牌活动之“晒”家乡的红色故事
在重庆沙坪坝的群峰之间,歌乐山如同一座沉默的丰碑,镌刻着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篇章。这里曾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人的 “人间炼狱”,却也孕育了永不熄灭的红岩精神。今天,让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在松涛与雾霭中聆听那些浸透血泪的红色故事。
1949 年 11 月 27 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歌乐山的革命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 “一一・二七” 大屠杀。300 余名革命者倒在血泊中,仅有 35 人脱险。松林坡的黄桷树下,至今留存着屠杀时的弹痕。
幸存者记忆
幸存者罗广斌在《红岩》中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刽子手们端着冲锋枪冲进牢房,子弹像暴雨般倾泻……” 而他本人在越狱后,用被捕时偷偷藏下的铅笔头,在香烟纸上写下了《红岩烈士狱中八条意见》,成为党史中珍贵的 “血的教训”。如今,松林坡烈士陵园的长明火终年不熄,仿佛在告慰先烈:“你们为之奋斗的黎明,已经到来。”
歌乐山上的精神坐标: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今天的歌乐山,硝烟散尽,绿树成荫。但渣滓洞墙上的 “狱中八条”、白公馆地牢里的《带镣行》诗句、烈士陵园的无名碑,依然在诉说着信仰的重量。当游客在红岩魂陈列馆扫描二维码,聆听全息投影中的烈士家书;当孩子们在 “狱中联欢” 雕塑前唱响《红梅赞》,歌乐山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成为一座精神的图腾。
今日回响
在歌乐山脚下的重庆西站,每天有无数旅客匆匆而过。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离站台不到 3 公里的山坳里,曾有一群年轻人用生命回答了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仰”。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让江姐的围巾、小萝卜头的铅笔、陈然的《挺进报》,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歌乐山的风,吹过 70 余年光阴,依然带着红岩的温度。你的家乡有哪些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欢迎在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用故事致敬英雄,让信仰的火种代代相传。